人物專訪
他們如何是如何做到文化保存?
文物的保存就像是一次次量「物」定製的計畫一樣,依照不同的文物制定獨特的保存方式,來達到最佳的保存效果。
對於文物的修復採取「最少干預」的原則,在美觀與保存兩者之中找出平衡點。
國家故宮博物院
岩素芬處長 洪順興科長
借鑑他國經驗
量「物」定制
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岩素芬表示,當今臺灣博物館的保存技術大部分借鑑於世界知名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爲了避免戰火波及重要文物和破壞象徵國家精神的國寶,英國科學家開始研究保存文物的技術,而這些經驗也流傳至今,用於其他知名的博物館,如倫敦美術館等。
故宮外景
岩素芬也提到故宮在文物保存方面所下的「功夫」,比如確保館內空調溫度、對於青銅器和銅器在展示櫃內的相對濕度必須較其他展品來得更低,在器具方面,故宮使用了微型除溼機,和特別製造的乾燥劑,來為較易受潮的文物進行保存。由此可見,文物的保存就像是一次次量「物」定製的計畫一樣,依照不同的文物制定獨特的保存方式,來達到最佳的保存效果。
岩素芳也提到,近年來由於政策與環保法規的變化,著實讓保存工作受到進一步的挑戰,像是過往經常使用的燈具由於耗能因素,必須汰換成LED燈,亮度和光照範圍較以往的燈具來得不同,必須做出不同的處理方式;此外,在文物的保存方面,經常使用的殺蟲劑也因化學殘留因素,必須停止使用。多方面的挑戰,可見面對國家級文物的保存不僅僅是單純置放在庫房那樣的單純,必須考慮物理、化學、以及各種人為因素等,才能找出讓文化延續百千年的「最佳解」。
走進展覽室
細品文化原萃
故宮博物院登陸保存處科長洪順興表示,雖然國外的博物館在保存技術方面是領先台灣的,但是在古書畫的裝裱類的修復技術,臺灣的技術是略勝一籌的。在修復的過程中,並不會嘗試將其全部修復,秉持的精神還是「保存」為主「美觀」為輔的精神,注重於讓文物留存而不是讓美觀成為主要目的,並避免過度干涉文物的創作精神,對於文物的修復採取「最少干預」的原則,在美觀與保存兩者之中找出平衡點。
金 武元直 赤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圖片可放大
洪順興也分享了他對現代文化創作和古物修復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想法,洪處長以宋代古文大家蘇東坡為例,蘇氏撰寫的前後赤壁賦,不單單只影響到當時的文壇,當中的文字成為了後代的畫作與詩歌的靈感來源,對於故宮這個國家級的文物保存處,透過觀摩古人的物品與繪畫,進而產生的靈感,成為了後人的創作模胚,也成為另外一種的文化延續。